痛風,一個堪比“凌遲”的疾病。從前,痛風是一種富貴宮廷病,但現在已走入尋常百姓家。中國疾控中心數據顯示,我國痛風人群總數已經超過8千萬。
痛風的罪魁禍首始于尿酸,尿酸是血液內一種弱酸性物質,超過溶解度的尿酸鹽析出針狀結晶,容易沉積在溫度較低的遠端關節和酸度較高的組織。主要侵犯部位涉及關節滑囊、關節軟骨、皮下軟組織、腎臟及血管內皮、心臟瓣膜、胰腺等。所到之處,均會發生相應病變及損傷,進而給您造成種種傷害。
尿酸鹽結晶沉積于關節,誘發關節急性炎癥,痛風石形成,關節發生僵硬變形,導致生活自理能力的喪失。
尿酸鹽沉積于腎臟引發痛風腎,可造成腎臟的急慢性損傷,另外,尿酸性結石可阻塞輸尿管引發腎絞痛、血尿等等。
研究表明,高尿酸血癥可損傷血管內皮細胞,促進血小板活化、粘附,進而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和發展,誘發和加重心腦血管疾病。
糖、脂、尿酸代謝本身關系密切、互相影響,高尿酸血癥、高脂血癥、糖尿病同屬于代謝綜合征的組分,這幾種疾病是關系親密的難兄難弟,也同是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。
痛風的危害發展到最后往往是患者多種惡疾纏身,嚴重影響了個人的生活質量和壽命長短,也給家人和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負擔。《黃帝內經》有言“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”,提出“治未病”的理念,倡導“無病先防,既病防變”。了解痛風的危害,希望您及早預防,把疾病扼殺在萌芽狀態,避免種種并發癥的出現。
除了遺傳因素外,生活因素也不容小覷——
我們祖輩的飲食都是以谷類食物為主,但現代人飲食多以肉類食物為主。大量肉類食物中的嘌呤,會轉化為尿酸,如果這個劑量大大超出了生理代謝和排泄能力,就會導致高尿酸血癥,也會使痛風的發病率迅速升高。
大部分甜飲料中都含有“果葡糖漿”,而痛風發作和果葡糖漿的攝入量存在正比關系。
所有的酒類都會誘發痛風,尤其是啤酒。
肥胖人群更容易高尿酸。因為這類人平時的飲食大都比較豐富,大魚大肉、甜飲料攝入過多、運動不足,這些都是誘發痛風的因素。
適量的運動可以加速新陳代謝,有利于身體代謝廢物的排泄,其中就包括尿酸。
近年來的分析發現,壓力過大成為誘發年輕人痛風的主要因素之一。
想要預防痛風發作,還是需要忌口:
對于痛風患者來說,各種動物內臟,濃肉汁、濃肉湯、魚湯、海鮮湯等都不要吃。各種紅肉,在痛風急性發作期不要吃;緩解期或高尿酸血癥狀態時,紅肉攝取量控制在一天50克以內。
痛風急性期絕對不能吃的有(高嘌呤):貝類、牡蠣和螃蟹等帶甲殼的海產品;一些魚類,如鯉魚、鯽魚、黃魚等。
可以少量吃的(中嘌呤):金槍魚、鱸魚等魚類;小龍蝦、河蝦、大閘蟹(除了蟹黃)等。
脂肪本身會阻礙腎臟對尿酸的排泄,高脂飲食還會導致肥胖和代謝紊亂。所以吃“肉”要選脂肪含量低的;炒菜少放油,植物油控制在20~30克/天;堅果也要少吃。建議將體重控制在正常范圍。
鼓勵全谷物食物占全日主食量的30%以上,全天膳食纖維攝入量達到25~30克。
喝酒會增加痛風發作的風險,啤酒尤為顯著,具體排序是陳年黃酒 > 啤酒 > 普通黃酒 > 白酒 > 紅酒。急性痛風發作、藥物控制不佳或慢性痛風石性關節炎的患者,應嚴格禁酒精。另外,添加“果葡糖漿”、“白砂糖”、“蜂蜜”的飲料也要杜絕。
豆制品是優質的蛋白質來源,可以部分代替一天中的肉類攝入。在痛風的急性期,每天建議的嘌呤總攝入量需要小于150毫克,所以只推薦雞蛋和牛奶這兩種幾乎為0嘌呤的食物作為優質的蛋白來源,不建議進食豆制品。
調整生活方式是預防尿酸升高的核心,防痛風要從改善生活習慣入手。
防尿酸升高的首要任務是多飲水,每日飲水量要保證尿量在1500毫升以上,差不多相當于3瓶礦泉水。
痛風患者每日應進行30分鐘以上的中等強度運動,將體重控制在正常范圍內,游泳、健走、跳健身操、練氣功、騎行等都可以。
少吃甜食,保證每人每日添加糖攝入量不超過50克,最好限制在25克以內。
痛風不止于痛!急性痛風發作時可表現為關節紅腫熱痛、活動受限。癥狀多發于午夜,來勢兇猛、進展迅速,疼痛可持續數小時,劇痛難忍——這成為痛風患者不堪回首的夢魘。我們做好“無病先防,既病防變”。遠離痛風危害!